美季美農:大學生返鄉創業,繪就臨滄堅果產業振興新圖景
30多年前,臨滄從澳大利亞引進澳洲堅果。經過多年馴化推廣,如今臨滄已成為全球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總面積達260多萬畝。目前,國家已正式批準對“臨滄堅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澳洲堅果冠以“臨滄”之名,成為臨滄的特色農產品。然而,光鮮的“世界之冠”背后,“大資源小產業”的困境依然突出:品種雜亂、果實品質不佳、開花不結果、坐果率低等問題普遍存在,青皮果平均畝產不足120公斤,農民增收乏力。
正是在這樣的困境中,一個身影回到了家鄉的堅果樹下。歐桂昌,這位出生在臨滄鳳慶高寒山區、曾以讀書走出大山為榜樣的年輕人,畢業后在大城市的打拼并未找到歸屬感。2021年,因疫情返鄉的他,面對鄉親們守著“金果果”卻難致富的現實,毅然決定用所學知識改變現狀,組建了“美季美農”團隊,立志成為新時代的新農人。
團隊深知改變需要從根子上找問題。他們一頭扎進鳳慶縣的田間地頭,歷經300多天、132次實地走訪、行程1500余里,拜訪了百余戶個體種植農,深度參與日常管理,進行了扎實的田野調查。汗水換來了清晰的診斷:“品種雜亂”導致產量天差地別;“缺媒授粉”讓花朵難以坐果;“缺水花枯”加劇了結實困難;而嫁接技術問題(接口不親和、包埋殘膜)和“營養缺乏”則直接影響開花結果。最終,團隊精準鎖定三大核心痛點:品種亟待優化更新、個體果農無力解決授粉媒介缺失、以及普遍缺乏科學的植株、水肥和栽培管理技術。歸根結底,個體農戶缺乏融入現代集約化生產的知識、技術和手段,增收之路步履蹣跚。
面對這些癥結,“美季美農”團隊選擇扎根一線,全力整合資源。他們積極與當地政府、協會等建立緊密連接,搭建起政策落地、技術指導、企業對接的幫扶橋梁。負責人歐桂昌更是被聘為臨滄市堅果協會副秘書長。團隊自身也從最初的2人,發展成為一支核心成員達21人、覆蓋作物栽培學、植物病理學、市場營銷學、工商管理學、會計學等多領域的“本碩博”精英隊伍。為了提升項目領導力,歐桂昌于2024年重返校園,攻讀云南財經大學MBA。
匯聚多方力量,“美季美農”團隊逐步構建起以“技術引領產業” 為核心的個體種植農戶幫扶平臺。他們聯合當地政府、4所高校及20余家企業,共同梳理并構建了一套臨滄堅果生態化豐產關鍵技術體系及配套設備,包括:優良品種栽培嫁接技術、規模化蜂群區域放飛方案(破解授粉難題)、林下作物光照水肥智能管控系統以及AI病蟲害防治技術。平臺為個體種植戶提供豐產苗木、授粉媒介(蜂群)、高效病蟲害防治服務、低價肥料以及全方位的技術培訓,直擊“只開花不掛果、坐果率低、產量低、品質差”等頑疾。
科技賦能的效果立竿見影。在鳳慶縣,堅果畝產實現了從150公斤到265公斤的驚人躍升,增幅高達176%!團隊累計開展培訓170余次,覆蓋超過4000人次,幫扶對象總計達4952人次,直接帶動種植戶人均增收5882元。團隊自身也通過不斷自我提升,構建起研發、運營、培訓的全鏈條能力體系,取得了4項國家專利、4項軟件著作權和3項商標。據估算,該項目未來將為臨滄堅果產業帶來超20億元的經濟價值。“美季美農”團隊成功實踐了一件“政府專家想而無精力做,企業不愿做,個體種植戶做不到”的助農創舉。
展望未來,他們的目光已投向全球:立志以中國力量革新澳洲堅果產業!返鄉創業,雙向奔赴,共同致富!“美季美農”團隊,正是這樣一群扎根鄉土、用智慧與汗水澆灌希望的新時代“上山下鄉”實踐者。他們的故事,是科技賦能農業、知識改變鄉村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