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未來》見證我國油氣管道“智”駕奇跡
6月26日10時許,剛剛期末考試結束的小陳懷揣著對科學的無限憧憬,踏入了中國科學技術館大門。這座被譽為中國青少年兒童科技教育“打卡圣地”的殿堂,對這位已暗自瞄準國防科技大學的中學生來說,既神秘又充滿吸引力。而當他步入大廳,一部名為《智慧管網 氣貫神州——長輸管道壓縮機智能控制技術》的科普視頻很快抓住了他的目光。
自6月18日起,《智造未來》系列科普視頻在中國科學技術館內每日輪映,成為了館內的一大亮點。其中,《智慧管網 氣貫神州》節目,系我國天然氣管道工業、國家管網集團以及北京管道公司的科技成果首次入駐這一國家級科普殿堂,為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兒童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油氣管道工業智能化轉型的窗口。
“這也太湊巧了吧!”小陳在觀看完影片后,難掩內心的激動與興奮。作為一名石油人的孩子,他對父母所從事的天然氣管道運輸工作有著深厚的感情。而這次在中國科技館的偶遇,讓他不僅看到了父母工作的場景,更感受到了中國油氣管道工業在智能化轉型道路上的飛速發展。
“看到這個由我們大連理工大學主導、沈鼓集團自控公司合作、北京管道公司內蒙古分公司托克托站共同開發的科技成果能夠落地,并在中國科學技術館展播,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也很開心!”大連理工大學光儀學院副院長陳曉明教授從網上看到這部片子后,同樣難掩內心的喜悅與自豪。他深知,這一科技成果的背后,是無數科技工作者日以繼夜的努力與付出。
回溯往昔,1997年陜京一線的建成投產,曾讓中國能源人面臨大型壓縮機制造技術被國外壟斷的嚴峻挑戰。那時,控制系統如同“被鎖死的手機”,連基礎參數都無法修改,這一技術封鎖如同無形的枷鎖,束縛著中國油氣管道工業的發展步伐。然而,正是這樣的困境,激發了無數科技工作者的斗志與決心。他們立下誓言,要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油氣管道工業的國產化與智能化。
十年磨一劍,隨著西氣東輸二線工程的建設,中國大功率壓縮機終于全面實現國產化,并在陜京四線得到了全面工業化應用。但智能控制的“中樞神經”仍是無解的“秘鑰”。然而,科技工作者們并未因此放棄。自2021年以來,在國家管網集團智能數字化管網的現代化進程中,北京管道內蒙古輸油氣分公司托克托作業區科技攻關團隊,會同大連理工大學和沈鼓集團科技工作者,經過兩年多艱苦努力,終于成功實現國產壓縮機智能控制技術的大突破。
這一突破,不僅將并網操作時間從225分鐘壓縮至15分鐘,生產效率提升到驚人的83.33%,更標志著我國油氣管道工業從“一站啟站”到“智能運行”的歷史性跨越。
這一重大成果,彰顯了我國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書寫了中國油氣管道工業從依賴進口到全面國產化的輝煌篇章。自去年6月以來,反映這一成果的報道先后被國內180多家媒體刊載、轉發,閱讀量突破“2230萬+”,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為了更好地展示這一科技成果,中國科學技術館與光明網聯合將這一成果推進《智造未來》科普視頻系列。該系列視頻每集聚焦一項近年來我國進行科研攻關的關鍵核心技術,通過專家訪談、實地拍攝、動畫演繹等多種形式,結合多樣化表現手法,以技術的演進路線為主軸,通俗闡釋其對產業變革、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深遠影響,呈現一堂永不落幕的“科學公開課”。
而聚焦國產壓縮機智能技術的《智慧管網 氣貫神州》專題節目,更是以非線性敘事與碎片化信息整合的手法,將陜京管道的技術突破拆解為“歷史困境—攻堅歷程—智能化成果”三重敘事線索,通過時空交錯與碎片化剪輯,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與思想的盛宴。
在影片中,數據可視化與隱喻表達被巧妙運用,將“225分鐘到15分鐘”的技術跨越轉化為直觀的可視化語言,讓觀眾能夠感受到技術進步帶來的震撼。同時,影片還通過擬人化修辭,降低了專業門檻,使技術敘事更具情感穿透力,讓觀眾在輕松的氛圍中了解油氣管道工業的智能化轉型。
多維度場景還原與人文滲透,是影片的另一大亮點。影片通過實地拍攝、三維動畫模擬等手法,通俗易懂地構建起了“地下高速公路”的視覺意象,讓觀眾仿佛置身于油氣管道的現場,感受著技術帶來的便捷與高效。同時,影片還通過捕捉工程師團隊攻堅的細節,賦予了技術突破以深厚的人文溫度,讓觀眾在領略科技魅力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科技工作者的艱辛與付出。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20分鐘的影片,不僅展現了陜京管道34年的建設發展歷程和為保障首都能源安全、帶動我國天然氣城市化進程做出的重大貢獻,還將陜京管道的技術突破置于國家能源戰略框架下,通過歷史對比與現狀展示,構建起“技術突圍—產業升級—國家安全”的敘事邏輯鏈。
如今,隨著這部影片入駐中國科學技術館與今后的不定期播出,它將成為向全國青少年講述中國科技成果故事的重要載體。它像一扇窗,讓青少年們看到了中國油氣管道工業的輝煌成就;它像一座橋,連接著科技與未來,激發著青少年們對科技事業的無限熱愛與向往。
“這回,連我們的下一代都能看到父母的事業了!” 北京管道內蒙古輸油氣分公司黨委書記程飛激動地說,“當陜京管道智能控制系統以如此鮮活的方式呈現在國家科技殿堂,我和我的同事及所有為這項工程傾注心血的科技工作者,都感到無比欣慰。這不僅是技術突破的里程碑,更是精神傳承的火種,它將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科技強國的種子。”
回望過去,中國油氣管道工業從依賴進口到全面國產化,走過了一條充滿艱辛與坎坷的道路。但正是這條道路,鑄就了中國油氣管道工業的輝煌與榮耀。如今,隨著國產壓縮機智能控制技術的突破與這部微電影在《智造未來》的推出,中國油氣管道工業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自信的步伐,邁向智能化轉型的新征程。
中國科學技術館作為中國科協直屬單位,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綜合性科技館,坐落于北京市朝陽區北辰東路5號,毗鄰亞運居住區、奧運水系、主體育場及森林公園。館內設有五大主題展廳及四個特效影院,內容豐富。常設展覽通過參與、體驗、探究等形式,培養公眾科學興趣,激發青少年好奇心與想象力,搭建公眾與科學溝通的橋梁,助力構建創新生態和文化。
據中國科學技術館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目前,科技館每天的參觀人數1.5萬人左右,馬上到來的暑假將達到每年的高峰期。2024年,中國科技館接待觀眾首次突破1億人次,達到1.04億人次,比2023年增長16.3%。這一數字不僅彰顯了中國科技館作為國家級科普殿堂的吸引力與影響力,更預示著未來將有更多青少年通過這一窗口了解中國科技、熱愛中國科技、投身中國科技事業。(供稿\蔣萬全 于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