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走一線看智造》走進博威合金,創新材料填補國內市場空白
浙江省產業數字化步伐加快,也讓制造業上游的材料行業研發提質加速,更多的新材料取得了關鍵突破,填補了國內生產的空白。當數字與科研相遇,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又會給產業鏈帶來什么樣的變化?8月27日,由央視與工信部共同推出的欄目《智造中國》在央視CCTV-2套財經頻道播出。節目中,博威合金董事長、研發總監接受專訪,深入講述了數字化研發下產品創新制造補齊產業鏈短板的案例。一經播出,便受到市場的高度關注。
在此契機下,8月30日,博威合金(601137,SH)又一次登上央視財經平臺,出現在新欄目《走一線看智造》中。“無論你看得見的,或是看不見的,都有博威材料的身影。”這次,央視走進戰略合金材料新高地——博威合金,專訪研發、制造端負責人,從應用、研發與制造維度探討了博威數字化對高端智造、下游市場應用的賦能。
央視財經推出的《走一線看智造》欄目,通過用融媒體直播的形式,報道了博威合金關鍵合金材料研發、數字化轉型、智能升級等發展成果。
《走一線看智造》走進博威合金,核心合金材料出鏡
《走一線看智造》央視記者走進博威合金,就博威材料研發和應用情況向全國的觀眾進行介紹,首先出現在鏡頭前的是攝像頭VCM馬達彈片用鈦青銅。
不只是手機,包括元宇宙的AR、VR等智能視覺,只要拍照,就會涉及攝像頭變焦。鈦青銅是攝像頭VCM馬達彈片部件的關鍵材料,它能解決智能攝像抓拍變焦問題。材料超高的強度和卓越的成型性能,確保了極其復雜的加工尺寸的精準精密,讓拍照實現變焦范圍大,精準聚焦,圖像更加清晰。鈦青銅優異的抗疲勞性能,支持平滑均勻變焦,而且能承受成千上萬次使用。
博威合金研發總監接受專訪時表示,鈦青銅是制造難度極高的一款產品,因合金材料中加入了極易氧化的鈦元素,因而極大地提升了制備難度,傳統制造方式幾乎無法實現,所以,這款材料目前全球只有一個國家能夠生產。作為業界難度極高的一款材料,博威合金敏銳捕捉到市場的迫切需求。通過數字化研發,攻克了制備過程中的難點,最終成功突破眾多技術壁壘,通過應用端驗證,實現了該關鍵材料的自主創新,填補了國內生產制造的空白。
除鈦青銅外,博威合金新能源汽車連接、新能源汽車快充以及半導體芯片材料也紛紛出鏡。
汽車智能化對傳輸密度要求提升,導致元器件溫度顯著提升。如何確保較高溫下傳輸穩定性,對材料提出新挑戰!博威合金研發出耐高溫材料,滿足了智能化汽車連接器的可靠傳輸問題。此外,面對新能源汽車超高電流、超高電壓的特性,博威合金研發的大電流滅弧材料,解決了新能源汽車大功率快充的安全問題。
在半導體領域,博威合金也加大力度進行半導體封裝材料研發,打造出了更輕、更小、更薄的蝕刻/半蝕刻材料,解決了芯片“小空間、高算力”難題,為中國芯片產業發展打開了新通道,助推國產芯片突出重圍。
5G智能終端高速運轉導致熱量堆積,如不能及時散出,會導致燙手甚至帶來安全隱患。因而,研發及時有效的散熱材料成為應用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博威合金研發出散熱材料,作為液冷散熱的代表,滿足VC散熱要求,被廣泛應用5G手機、服務器、基站等,散熱表現出色,在復雜高溫、長時間工況下材料表現更可靠、更耐久,解決了5G終端因內部部件高度集成,以及大容量、高速信號傳輸帶來的散熱難題,提升了用戶體驗。
把握新趨勢,打造數字化閉環體系
科技的快速發展,應用端產品迭代加速,要求上游材料企業保障產品研發速度和穩定性。那博威合金是如何成功克服的呢?
在采訪鏡頭前,博威合金研發總監表示,博威合金在“數字世界”建立和“物理世界”一模一樣的新產品開發全過程的閉環系統,數字世界迭代設計,物理世界迭代驗證,從而提高新產品的研發效率。
其次,通過數字化驅動生產制造。博威制造亮點體現在“精益化、自動化、信息化”。在這三點基礎上,通過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工具,實現精準建模計算,確保產品的一致性、穩定性、可靠性,實現高質量制造,最終實現數字化,自主進化的生產系統,滿足科技發展對高品質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博威合金通過數字化營銷,精準洞察新材料新技術前沿信息,并結合客戶和市場端的需求信息,快速推進新材料的數字化研發和產品迭代開發,不斷推出滿足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新材料,持續為客戶增值。
堅定自主創新,推動中國智能制造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
在《走一線看智造》節目的鏡頭下,博威合金的各類新材料研發及數字化建設成果進一步顯示出自主創新下企業的階梯式發展。面對不斷出現的新市場需求和技術盲區,需要企業持續保持耐心、信心和決心。目前,博威合金材料已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智能終端等多個高精尖領域,并與眾多世界500強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
世界大變局正在持續發生中,面對外部的技術限制,博威合金(601137,SH)已做好充足部署,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不斷拓展行業發展新路徑,打造更為完善的研發和制造閉環系統,構建更全面的合金材料自主創新解決方案,為推進產品品質和效能提升擘畫新藍圖,全面助推“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升級轉型。